中国败诉将加速汽车消费税调整
7月18日,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公布的“关于中国与美国、欧盟和加拿大三方汽车零部件争端的裁决报告”认为,中国对超过整60%以上的进口零部件按整车征税的做法,对进口汽车零部件构成歧视,违反相关贸易规则。这是继年初世贸组织(WTO)判决中国方面败诉的最终报告公之于众。中国的败诉,无疑对进口汽车注入了市场的兴奋剂,也将影响到国内高端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。
中国败诉可能
降低进口汽车价格增加市场竞争力
中国对WTO的承诺是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比整车要低很多的关税,但事实上,中国对汽车零部件征收的是与整车相同的进口税率,这项政策使外国零部件在中国汽车制造商眼中失去竞争力。中国之所以制定这样的政策,希望是通过政策保护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。然而,从中国的政策对汽车保护的效果来看,保护并没有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,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成了合资品牌打天下的局面,而合资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全被抹杀了,即使所谓的新宝来和朗逸,不过也是打着自主品牌的舆论幌子卖合资汽车,我们又看中国最大的一汽、二汽等汽车的自主品牌发展力量严重削弱,唯一靠民营资本的比亚迪和吉利汽车,以及安徽支持的奇瑞汽车发展起来了,有哪家合资品牌中方的东家在自主品有所突破,尽管北京车展亮相的广汽自主品牌汽车,但是与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并且市场和服务网点渠道的铺开更需要时间。总之,依靠政策的保护只能使中国汽车产业失去自我创新的能力,那就是政策的温床效应。李书福说的很好,不希望从政府那里获得一分钱贷款,只希望政府给以民营自主品牌汽车公平的发展待遇,这足于说明民营自主品牌汽车对不公政策的抵触。
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将一步步实现,依靠政策保护中国发展汽车工业的思维越来越不行了,但是合资品牌的代工厂地位越来越显现出来。中国汽车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,因为没有生存的压力,这样的企业不会去想办法发展。就如同不断加热的锅里的青蛙,慢慢去失去生命。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需要竞争,需要自主品牌参与竞争,只有竞争才有发展,或许民营企业工业对此感受更大。
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下调,汽车厂家可以大量进口汽车零部件在国内组装为成品车后销售,但能否将减少的零部件关税全部体现在进口车价上,还要看汽车生产厂家如何考虑。自5月份以来,进口车价格已经开始走低。上半年汽车进口量呈爆发式非正常增长,进入3月份,由于进口量远大于实际需求,各品牌车库存增大,进口车价格开始下滑,其中保时捷、雷克萨斯、奥迪、奔驰在5月份降价幅度最大。现在,中国的败诉,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关税将降低,进口汽车价格也将会走低,进口汽车将再次在中国市场发力。从5月份进口车的销量来看,今年1至5月,中国汽车进口量累计达到17.1万辆,同比增长达59.1%,其中进口SUV增长已经超过50%。中国败诉后关税的调低,将更加有助于进口车在华开展业务。
中国败诉可能导致大排量汽车消费税早产
那么,是不是中国政府就没有办法保护民族汽车工业了,也并不是这样。随着大排量汽车消费税可能调高,这些进口车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将增加,汽车价格将增加数十万元,这无疑将进口零部件关税转发为大排量消费税,从而把大排量汽车抵制在国内市场上。也就是说,尽管关税放开了,但是消费税将同样严重影响进口大排量汽车在华市场的销售。所以,尽管中国的败诉,并不是中国政府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了。
从自主品牌高端车型来看,目前仅有的红旗HQ3越来越被人怀疑红旗还能抗多久,依靠政策保护中国高端自主品牌轿车无疑起不到作用。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,更多地还是靠大众化车型,特别是民营自主品牌汽车,如吉利、比亚迪等,因为目前中端市场已经被合资品牌汽车企业瓜分得差不多了。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只能是从低端向中端市场进军,与其靠关税保护中国汽车工业,还不如在开放汽车市场竞争的情况下靠技术研发和资金支持,极力发展民族品牌汽车,特别是民营汽车。中国的败诉无疑加速大排量汽车消费税的调整,从而把进口汽车抵制在国内市场,同时也是对WTO败诉的反击。